beat365官网“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离不开高水平人才的支撑和引领。在首医校园里,有这样一些教师,他们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肩负起科研创新发展的时代使命;他们勤耕不辍,求索不止,为促进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做出了有益贡献。首医“科研精英”人物专栏,聚焦师者风采,讲述科研故事,传递榜样力量。
专业的学术短文、诙谐的时事评论、风趣的闲情小记……也许你还不曾见到他,但已通过他每日更新的微信公众号文章了解到这位平实睿智、真实自然的医者。作为一名医生,他医术精湛心系患者;作为一名学者,他热衷科研成就突出;作为一名教师,他希翼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就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主任施焕中教授。“医”路走来,施焕中教授勇敢地追随自己的内心,因为他始终坚信成功注定属于坚韧不拔的人,所有源于热爱的付出,终将照亮未来。
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危重症医学中心主任及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再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主任,15年岁月流变,施焕中教授一路向北不懈追求,用勤奋执着不断“刷新”个人履历,在国内呼吸医学领域书写了精彩一笔。
时间追溯到1994年,从这一年起施焕中教授就开始从事呼吸病学临床及教学科研工作,围绕呼吸疾病临床问题和免疫学机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思想的研究方案,系统开展了胸膜疾病和气道炎症基础和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特别是在阐述胸腔积液形成的免疫学新机制基础上开展胸腔积液鉴别诊断的临床研究,揭示了胸膜腔局部环境中多种免疫细胞和结构细胞的免疫学特征,为提高胸腔积液鉴别诊断效率提供了多项新方法及循证医学依据。该成果写入国内和欧洲多个胸腔积液诊治指南,并直接在国内数十家大型综合医院推广应用。施教授还主持制定了我国首部《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成为规范我国恶性胸腔积液诊治的行业标准,有力推动了恶性胸腔积液的规范化管理。截至2018年,施焕中教授以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共82篇,其中6篇发表在呼吸医学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学术期刊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上。同时,施焕中教授还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个奖项。
作为科室主任,施焕中教授谈起科室成绩不无自豪,“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能发展成为一个大型临床科室,在每年‘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中位列前三,得益于几代人30多年来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目前,朝阳医院呼吸科是国内唯一设立胸膜疾病专业组和专病病区的临床科室,在我加入以前,科室在胸膜疾病方面的家底就已非常殷实,国内第一篇应用可弯曲胸腔镜的研究论文就是由朝阳医院呼吸科提供的。现在,世界上最大宗的内科胸腔镜诊断不明原因胸腔积液的临床研究报告也出自朝阳医院呼吸科。朝阳人首次将荧光技术应用于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目前国际上主要胸膜疾病管理指南都在引用我们的临床研究成果。至于胸腔积液发生机制的免疫学研究,朝阳医院呼吸科的新成果无可争辩地位居国际最前沿。如今,朝阳医院呼吸科在国际上已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于朝阳医院呼吸科未来的发展,施焕中教授说:“作为医院的龙头科室,目前科室‘以病管组’的管理体制强调要充分发挥各专业组核心作用,肺血管疾病归肺血管疾病专业组管理,肺部肿瘤归肺部肿瘤专业组管理,胸膜疾病归胸膜疾病专业组管理,依次类推……这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相信在医院的大力扶持和科室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朝阳医院呼吸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作为临床一线大夫,施焕中教授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对科研工作拥有持之以恒的热忱,认为医务工作者结合临床工作进行力所能及的科学研究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他说:“医疗和科研工作并不冲突对立,而是相得益彰。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但进行临床科学研究同样也是医生的职责和义务。世界上不可能另有一组不直接从事医疗工作的研究人员能够专门代替医生从事与诊断和治疗相关的研究工作。”施焕中教授谈及曾和校长尚永丰院士探讨医疗服务与科研创新这一话题,表示朝阳医院作为首医附属医院、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在医院,其呼吸病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呼吸病学领域的科研创新工作上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责任使命体现着“医疗服务是立院之本 科研创新是强院之路”的办院理念。
“在我看来,医学研究并不复杂,但也必须明白,简单从来就不意味着容易。任何有价值的研究都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工作,绝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高质量的研究通常需要历时数年乃至数十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施教授说,“如果没有面的积累,就不可能有点的突破。在科研工作中,只有坚持科学的态度,去掉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强化日常学术积累,才有可能走出一条有自己学术特色的成功之路。”他认为强化学术积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是“动手”,二是“读书”。也就是说,必须结合自己从事的科研工作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如果不阅读某一领域最新的英文文献,很难提出有足够创新性的研究课题,即使选定了研究项目,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作为基础,在设计路线过程中也难以保证不存在缺陷。更重要的是,在阅读大量文献的过程中会了解到国际上最新的前沿动态,能够及时修正研究目标和实验程序。在这种积累过程中,视野得到拓展,格局得以突破,就会自然而然想到并确定下一个研究项目。“总之,科研工作从来就没有玄乎其玄、没有高深莫测、没有投机取巧的地方。如果你真心想做些学问,应该花费大量的时间来阅读,因为阅读可以帮助你解决问题。没有比看书更重要的事情!”施教授再三强调看书读文献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要意义。
对于科研,施焕中教授指出“思路是关键”,他认为从事科学研究要有合理的设想和研究路线,唯有如此才能获得明确而独到的结论。正如他的学生和同事所言,施老师的科研思维不同于寻常人,他对自己研究领域的一切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总能准确判断该领域某一个研究是出自国内或是国外哪一个实验室。正因为对学科动态和成果有深入了解,才不会重复别人走过的路,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施教授坦言:“我不喜欢‘填补国内空白’这一类的说法,国际上已有科研成果,我们要做的是学习和引进,不应该花时间和精力去重复别人的劳动,来填补所谓的‘空白’,那根本不是创新,真正的创新应该是国际的、全人类的,要争取的是国际领先。”施焕中教授还告诉记者,兴趣和热忱对科研工作来说意义非凡,从事科研工作一定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并保持研究方向的一贯性和连续性,这样才可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施焕中教授非常强调团队作用,团队的成绩总是让他引以为豪,“现在中国胸膜疾病领域发表在国际权威呼吸医学和免疫学杂志的主要优秀论文,几乎全部来自我们团队的集体贡献,包括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科学研究都很难做到一帆风顺,施焕中教授曾经也会为缺少良好的科研条件而叹息。但在他看来,科研工作最核心的因素在人而不在科研条件。近日beat365,2018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揭晓,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和日本生物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两位科学家因其在肿瘤免疫学的贡献获得殊荣。施焕中教授就此发文,对国内科研创新性与科研管理体制、民族思维方式的关系进行了反思和剖析,并同尚永丰校长共同探讨科学的内涵,他认为正如尚校长所说,“科学是一门实证主义哲学,需要科研工作者和科研团队勤勤恳恳的态度和自由开放的思想……强调科研的意义不仅在于要做好科研,更源于科研是革新思维定式和激发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科研创新性不足和科研管理体制并无直接关系,毕竟体制是集体认可和接受的,一个人做不成事,只能说明这个人没有脚踏实地做事;一个集体做不成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个集体还没有形成成事的群体基础。科研人员和团队只有打破思维定式,具备开放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不断寻求新的突破,我国的科研成果才有机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回首自己的求学之路,施焕中教授十分庆幸自己在每个时期总能碰到开明的老师。他说:“好的老师就是一面镜子,在他们身上可以学习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还可以感受到许多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开拓创新的无尽活力。”正是心存一份对“好老师”的感恩和爱戴,让施焕中教授时刻不忘鞭策自己成为一名好老师。“我不希望我和学生之间只是刻板的‘教学’关系,我愿意成为他们永远的好朋友。我真心希望每一个真心求学的学生都有出息,都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他们有朝一日超越了我,甚至能反过来在某些方面为我提供咨询意见,我会倍感欣慰。也只有这样,我才可以心安理得地认为自己是一名合格的老师。”施教授发自肺腑地说。
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施教授对自己指导的学生寄予厚望,希望通过规范的科研培训将他们培养成为呼吸医学领域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同时也对他们提出谆谆告诫:“对于做学问而言,论文的数量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而一篇优秀学术论文的影响是深远的。做我的学生,先不用着急关心论文的数量,静下心来埋首去做一件事,要学就学点真东西,要做研究就做点真学问。如果你们期待成为未来的领军人物,没有捷径可走,必须比别人干更多的活,比别人吃更多的苦,比别人受更大的委屈。风雨彩虹,天道酬勤,你们所付出的努力定会在日后得到加倍的补偿和回报。”施教授笃信,成功注定只属于那些坚韧不拔解决了一般人解决不了的巨大困难的人,没有例外。
关于医学人才培养,施教授多次强调医学生接受规范的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大学本科教育对于合格的医生队伍而言是最基本的要求,能使医学生具备为患者提供专业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规范的研究生教育则注重科研思维的建立和拓展,帮助医学生开阔视野,强化开展医学研究的意识,培养并提高创新能力。是否接受研究生教育,取决于个人兴趣和职业定位,但如果有意进入大型医院成为专科医生,或有兴趣成为所在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甚至有志于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行业领军人物,接受规范的研究生教育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更多的医学生接受规范的研究生教育,接受严格的科研训练,成长为创新型高端医学人才,在国际上发表权威著述,展示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健康中国战略才有可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我一路走来的世界,是由许多生活中的挫折所滋润”。贫困的童年生活,曲折的求学经历,颠沛的职业生涯……在很多人看来,施焕中教授有梦想有激情,纵然一路崎岖坎坷,却披荆斩棘,一路高歌前行,在追梦路上,从未停止脚步。施焕中教授说:“你必须要相信,过去付出的点点滴滴,未来一定会以某种方式再次连接,当机会来敲门的时候,收获定会如期而至。什么都可放弃,唯梦想不可!”